一、室温控制效果分析
- 调控用户室温控制效果
图1是用户2单元101用户从11月29日9点-1月16日14:00的室温控制情况。从实际室温变化看到整个室温可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(11月29日-12月18日):此时阀门开启占空比(阀门开启时间比例)在0-1区间内变化,室温处于控制状态,同时发现室温在局部时刻超调且偏离设定温度1.5℃。再仔细分析发现超调的时刻处于早9:00左右(见图2选取的12月7日-12月9日三天的放大曲线),且温度降低迅速,可见局部超调是由于用户开窗习惯所致。
第二阶段(12月18日-12月28日):此阶段室温均低于设定温度,同时可以看到阀门开启占空比均为1,即阀门全开,说明由于室外温度较低,此时阀门即使全开仍达不到用户设定的23℃,故室温处于未调控状态。
第三阶段(12月28日-3月15日):此时阀门开启占空比又在0-1区间内变化,说明室温处于调控状态,再观察实际室温情况,室温控制控制在“设定温度±0.5℃”,局部超过此范围是由于用户习惯性开窗所致,见放大的曲线,控制效果较好,。(见图3选取的1月7日-1月9日三天的放大曲线)
图1 用户2-101室温控制效果(11月29日9点-1月16日14:00)

图2 ?用户2-101室温控制效果(12月7日0点-12月9日23:00)

图3 ?用户2-101室温控制效果(1月7日0点-1月9日23:00)
- 未调控用户室温控制效果
图4-图5是两个未调控用户的室温变化情况,可以看到温度波动较大。同时温度低于调控用户,这是由于遥控器放置位置差异或其它供热用户影响等造成的。
图4用户2-102室温控制效果(11月29日9点-1月16日14:00,未调控)
图5 用户3-402室温控制效果(11月29日9点-1月16日14:00未调控)
- 分摊方法的合理性分析
当没有住户位置的影响时,按照通断时间面积法分摊的热量和实际耗热量应相差不大。示范楼栋的结构如图6 所示,基本上每户都只有两面外墙,从而可以不考虑位置的影响,通断时间面积法的合理性得以体现。

图6 建筑结构示意图
图7 是实际耗热量和按照时间面积法分摊的热量比较(停暖户耗热量为0kWh,图中未给出),可以看到二者完好的吻合,该方法合理性得到验证。
图7 实际耗热量和分摊热量的比较
若有位置的影响时,即建筑的阴阳面、楼头屋顶等热费差异问题,按时间法计量,计量的相对公平性比热量表直接计量要好很多。
实测结果分析
- 由于今冬前期温度较低,耗热量较大,整栋建筑按照热量计算出的费用比按面积收费要多
- 按面积应收费用(整栋建筑采暖面积2572.11m2): 2572.11*30=77193.3元
- 按热量应收费用(整栋建筑11月15日-3月15日消耗热量746.58GJ): 2572.11*18+746.58*44.444=79478.98元
- 二者热费差异:2285.68元,比按面积计费多2.96%。
|